777小说

阅读记录  |   用户书架
上一章
目录 | 设置
下一页

第六百一十八章 兵家之道(1 / 5)

加入书签 | 推荐本书 | 问题反馈 |

天下三教,儒释道,三教鼎力,绝世无双。

在天下之下,三教九流之中,诸子百家云云,能够稍稍与之相提并论的,也不过是兵家修士罢了,如此说来或许不够详细,打个比方,三教各占其中三成,那么剩余的一成,便是兵家所占有。

而且,在世人的眼中,若是凭此发展下去,兵家短期之内能够成一教的可能性,近乎于零。

不过万事都有例外,兵家在历史的长河之中,得以兴盛的时机,只有两次,一次是人族与天庭的大战,另外一次便是人族与妖族的大战。

两次兴盛,其中的原因也是极其简单,到处都在大战,兵家的思想恰好站在了风口浪尖之上,也就成了最受实用的,流行其道。

不过,兵家的思想终究是没有能够经得住时光的打磨,战乱结束之后,这些思想流传度瞬间下坠,虽说不至于消散无际,但是比起巅峰之时相差实在是太多太多了。

三教之内,分布也是极其有规则,北燕盛行儒家,大唐盛行佛教,玄陵则是道教天下,其中又是相互参差,互相联系。

道教无非是那几个派系,正一教、全真教、武当派以及青城山。

而佛教就要显得不一样多了,七星大陆的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,主要有八宗。

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,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、慈恩宗、唯识宗,三是大唐宗,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,五是禅宗,六是净土宗,七是律宗,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。

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、相、台、贤、禅、净、律、密八大宗派。

佛法本是一昧的,由于接受者的智慧、福德程度,即根性的高下不一,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,对于佛法的认知、修行的偏重,也就有许多不同的分支派别了。

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:

密富禅贫方便净,唯识耐烦嘉祥空。

传统华严修身律,义理组织大唐宗。

佛法本是一味的,由于接受者的程度,即根性的高下不一,以及生存时代与生活环境的差异,对于佛法的看法,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释了。

佛经中说:“佛一圆音演说法,众生随类各得解”,就是指的这一层意思。比如: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,他们各有一种第一的特殊的性格。

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。所以,佛涅般后的四、五百年间,单是北燕境内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。

就是因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,而失去了统一.教化的依准力量,大乘佛教就在北燕境内应运而生。而传入大唐的佛教,主流就是大乘佛教。

佛教传入大唐以后最初也是没有宗派门户之见的,后来由于翻译事业的逐渐鼎盛,佛典的大量译成,以及佛教思想家们对于佛法的分类判摄,才有了宗派的出现。

如有名的大唐宗“五时八教”和华严宗的“五教十宗”。继后,其他宗派也相继判教。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说的法(经、律)来判释自己的宗派属佛所说的至上的圆教经典。

所谓的:各宗大师尝有教相判释,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。教判既兴,门户遂起。

佛教在北燕,小乘有上座、大众二十部派争执;大乘有中观、瑜伽空,有二宗。

佛教传入大唐后,起初没有区分大小乘经典,立宗立派也没有区别,成型的有:律宗、成实宗、俱舍宗、三论宗、涅般宗、地论宗、禅宗、摄论宗、大唐宗、净宗、唯识宗、华严宗、密宗这十三宗派。

这十三宗中,涅般宗归入大唐宗;地论宗归入华严宗;摄论宗归入唯识宗。流传迄今者,实唯十宗。

后来科判这十宗中的俱舍宗、成实宗列属小乘经典。故中土大乘宗派中,有影响的、现今仍流行的实属八大宗派:三论宗、大唐宗、华
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A- 18 A+
默认 贵族金 护眼绿 羊皮纸 可爱粉 夜间